如果把数据比作水,过去十年我们挖了很多井,却忘了修渠。结果是水在地下打转,谁也喝不到。症结就在“登记”这最后一道闸门:各地闸门宽窄不一、钥匙不通用,水自然流不动。今天,国家正在做的,就是给数据修一条“全国统一运河”,而那张小小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,正是开闸放水的钥匙。
过去,A省的数据交易所只认本地的“红章”,B市的数据超市只收自己的“条码”。企业手握海量数据,却像挑着水桶赶集——走一步、盖一章,交易成本比数据本身还贵。
更麻烦的是“多头登记”。同一批用户标签,今天卖给金融公司,明天被包装成营销产品,后天又出现在风控平台。买家心里没底,只能拼命压价。水还是那桶水,却越来越“稀释”,价值一路走低。
国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体系,就是要把分散的小水沟连成一条大运河,实现“四省通衢”。
1.进市场:闸门统一,水才能进主渠
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的数据交易所已明确:没有登记证,产品不准上架。这张证书就像“船闸通行证”,数据只有先“过闸”,才能驶入全国主航道,跨省交易不再“换船换票”。
2.防蒸发:一船一证,全程溯源
登记系统与公安法人库、市监营业执照库实时比对,确保“谁登记、谁负责”。区块链把时间戳锁进每一个字节,杜绝“一船多证”。买家扫一眼二维码,就能查到数据从哪来、去过哪,交易风险骤降。
展开剩余49%3.养码头:闸门一开,新生意自然长出来
闸门标准化,最先受益的是码头工人——登记代理、合规审计、价值评估等专业机构如雨后春笋。苏州工业园区干脆把“登记补贴”写进招商政策:企业首次完成登记,按评估价10%奖励,最高100万元。码头越热闹,水流越汹涌。
数据要素市场没有“末班车”,只有“早班车”。
第一步:挖井——把能产生现金流的“富水层”挖出来,比如每月更新的供应链轨迹、高价值的医疗影像。
第二步:领钥匙——登录国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,在线提交数据说明、脱敏样本、权属证明,最快5个工作日可下载电子证书。
第三步:开船——带着登记证直奔交易所,同步对接评估机构,把数据、证书、评估报告打包成标准化“水包”,挂牌即成交。
当所有闸门使用同一把钥匙,水就不再是井水,而是江河。数据也一样:统一登记让水有了方向,市场有了深度,企业有了舞台。今天抢先一步领钥匙的人,明天就能顺势开闸,把自家井水汇入全国运河,奔向更大的海洋。
发布于:江苏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